“But he was pierc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punishment that brought us peace was on him, and by his wounds we are healed. We all,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each of us has turned to our own way; and the LORD has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Isaiah 53:5-6)  listen to chapter  (Read by Max McLean. Provided by The Listener's Audio Bible.)

Powered by BibleGateway.com

Sunday, March 23, 2008

复活节

  今天是复活节(Easter),是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节日,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和死后第三天复活是基督教的两大核心内容。如果说,耶稣的死亡展示了他的人性,是他为世人赎罪而承受的惩罚;那么,耶稣的复活则是展示了祂的神性,是祂征服了原罪和死亡的佐证。

  《耶稣受难节》一文所介绍Lee Strobel的“The Case for Christ”那本书,从三方面的论据探讨了耶稣的复活:耶稣尸体失踪,耶稣死后显现,间接情况证据。

  在“The Case for Christ”这本书的第12章“The Evidence of the Missing Body”中,Lee Strobel与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William Lane Craig探讨了“耶稣尸体失踪”课题:

1. 最早记录耶稣被埋葬这件事的文件是一份教会的信经(creed,基督教信仰的正式叙述),保罗(Paul)在《圣经·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15:3-7所传的就是这份信经,内容提到耶稣为世人赎罪而死、死后被埋葬、第三天复活、显给矶法(Cephas,即彼得Peter,矶法是彼得的亚拉姆语Aramaic名字)看、显给十二使徒看、显给五百多名弟兄看、显给雅各(James)看、显给众门徒看。历史学者鉴定这份信经的内容是在耶稣死后二至五年内定稿的,而这内容(耶稣的死亡、埋葬、复活、显现)在基督教的传道历史上是一直保持一致的。从历史学者的专业角度而言,神话(myth)或传奇(legend)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形成的,不会在这么短的几年时间内定型的。

2. 耶稣死在十字架后,亚利马太的约瑟(Joseph of Arimathea)向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尸体。得到彼拉多的允准后,约瑟就领取了耶稣的尸体,用干净的细麻布裹好,然后安葬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再用大石头把墓门封死(《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7:57-60)。问题是,约瑟是犹太公会(Sanhedrin,犹太人的最高宗教法庭)的成员之一,而耶稣被审判时,正是犹太公会表决判耶稣死罪的,约瑟出面领取及埋葬耶稣,不是难以置信吗?但约瑟并没有附从犹太公会的表决(《圣经·新约全书·路加福音》23:51);他虽是犹太公会的成员,却暗地里是耶稣的门徒(《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19:38);他需要提起勇气去见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尸体的(《圣经·新约全书·马可福音》15:43);更何况早期的基督徒对促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犹太公会成员是很愤怒和反感的,四福音作者是不大可能捏造出约瑟那种人物来埋葬耶稣的;所以新约学者都一致认定四福音所描述的耶稣被埋葬的事件是基本可靠的。

3. 埋葬耶稣的坟墓门前有一条倾斜的凹槽,墓门就在凹槽的低处,挡住墓门的大石头就是从这凹槽滚下去的。把大石头滚下凹槽是轻而易举,但是要把大石头推滚上凹槽的高处就需要好几个人。坟墓里面就只有耶稣的尸体,就算我们姑且假定耶稣还活着(这是不可能的假设,参阅《耶稣受难节》一文),以他受尽折磨后虚弱的体质,也不可能单独一个人从内往外把大石头推开的。

4. 耶稣的坟墓是有罗马士兵看守着的(《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7:66),要从坟墓外把大石头推开并偷走耶稣的尸体,是需要避开士兵的监视下进行的。犹太人声称是门徒趁看守坟墓的罗马士兵在晚上睡觉时偷走耶稣的尸体,这就确定了耶稣的坟墓的确是有士兵看守着的。但这个说法十分牵强,罗马士兵的任务是看守坟墓,以当时的严刑峻法来说,出差错是要被处死的,所以罗马士兵一定会提高警觉,晚上会安排轮流看守。就算是晚上负责看守的士兵真的睡着了,推开大石头偷走耶稣的尸体这么大的动作,难以想象能在不惊动士兵下进行啊。相比之下,犹太祭司长和长老用钱贿赂看守坟墓的罗马士兵做假供词(《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8:11-15),是更有可能的。

5. 在四福音中,发现耶稣尸体失踪的描述有一些分歧之处,比如发现空墓的妇女名字、发现空墓的时间、发现空墓时大石头的位置、天使的数目、发现空墓后妇女的反应等,但这些分歧都是历史学者所谓的次要细节,而且这些分歧也还可以解释的,更关键的是整个发现空墓事件的核心内容还是一致的。反过来看,如果四福音连次要细节都完全相同的话,那就难免有剽窃的嫌疑了。

6. 有人质疑目击证人的可靠性,因为她们都是耶稣的亲友。但要知道妇女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是处于非常低下的社会阶层,妇女的证词被视为没有价值,犹太法庭根本不接受妇女为法律证人的,这又显示了四福音作者是忠实地记录了发现空墓的事件,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第13章“The Evidence of Appearances”记录了Lee Strobel与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Gary Habermas对“耶稣死后显现”课题作了探讨:

1. 《圣经·新约全书》中有多处关于死后复活的耶稣显现在不同人面前的描述:
a. 在坟墓旁显现在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面前(《约翰福音》20:10-18)
b. 在坟墓旁显现在其他妇女们面前(《马太福音》28:8-10)
c. 在前往以马忤斯(Emmaus)的路上显现在革流巴(Cleopas)和另一门徒面前(《路加福音》24:13-32)
d. 显现在十一个使徒和其他门徒面前(《路加福音》24:33-49)
e. 显现在十个使徒和其他门徒面前(《约翰福音》20:19-23)
f. 显现在多马(Thomas)和其他门徒面前(《约翰福音》20:26-30)
g. 在提比哩亚海边(Sea of Tiberias)显现在七个使徒面前(《约翰福音》21:1-14)
h. 在加利利(Galilee)的山上显现在十一个使徒面前(《马太福音》28:16-20)
i. 分别显现在彼得、十二使徒看、五百多名弟兄、雅各、众门徒、保罗面前(《哥林多前书》15:3-8)

2. 学者们充分地分析以上耶稣显现的事迹,其中有不少记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耶稣死后几年间,这排除了这些事迹是后人加入的传奇故事的可能性。《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中随处可见到使徒如保罗、彼得等提到耶稣的显现,耶稣的复活从一开始就是早期教会传道的中心内容。

  第14章“Th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Lee Strobel访问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J. P. Moreland,通过“间接情况证据”进一步论证耶稣的复活:

1. 当耶稣死在十字架时,他的门徒们是四散离开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如果真是神之子的话,就不应该会死。然而,在短时间内,我们看到他们丢弃自己的职业,重新聚在一起,宣扬耶稣是神派遣来人间的救世主,宣称他们亲眼见到死后复活的耶稣,他们愿意将余生用于传道,不计回报,不辞劳苦,吃不好睡不好,受尽讥笑、殴打、监禁之苦,甚至有许多门徒到最后被残酷地处死。这些门徒为什么愿意以身殉道呢?如果他们不是真的亲眼见到死后复活的耶稣,和祂交谈,和祂共餐,如果他们不是绝对肯定自己的信仰,他们是不会愿意为了宣扬耶稣的复活而承受艰苦和死亡的。

2. 在耶稣上十字架之前,有一些死硬派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但他们在耶稣死后却转而接受基督的信仰。一位死硬派是耶稣的兄弟雅各:耶稣在家乡讲道时,他的家人(包括雅各)都不相信他而厌弃他(《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13:54-57),这在当时犹太教传统来说,拉比(rabbi,犹太教师)不被家人接受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第一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告诉我们,后来雅各成为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最后因信耶稣而被扔石头致死。另一位死硬派是大数的扫罗(Saul of Tarsus):身为法利赛人(Pharisee),扫罗非常憎恨任何破坏犹太传统的人,他视基督徒所宣扬的是违背犹太传统的异端,因此极力迫害基督徒(《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8:1-3)。但扫罗突然间不再残害基督徒,反而加入基督传道的行列,成为使徒保罗,这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耶稣显灵的异象,并得到指示要他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9:1-18),保罗最后也是殉道而死。

3. 犹太传统社会规范对犹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们相信这是神的旨意,如果不遵守的话,死后灵魂将会被打入地狱。这些社会规范是世代相传的,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些规范,每个星期的安息日都会在犹太教堂进行传统仪式。但在耶稣上十字架的五个星期后,超过一万个犹太人却追随耶稣的教诲,宣称新的基督教信仰,甚至是放弃或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规范,这些改变可不是小调整,而是巨大的改变,犹如一场社会地震:
a. 从亚伯拉罕(Abraham)和摩西(Moses)以来,犹太人每年都会献上动物作为赎罪的祭品,但在耶稣死后不久,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不再献祭了。
b. 犹太人强调服从上帝通过摩西所颁下的律法,但在耶稣死后不久,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开始说遵从摩西律法并不一定就会成为社区里的高贵成员。
c. 犹太人一丝不苟地遵守安息日(星期六)的规范,就是只能进行与宗教相关的事,而不能工作,但在耶稣死后不久,这个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传统却改变了,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把礼拜改在星期日进行,以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
d. 犹太人相信只有一个神,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与犹太人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犹太人会把耶稣同时是神和人的说法当成是异端邪说,然而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在基督教的第一个十年崇拜耶稣为神。
e. 犹太人传统是相信他们的救世主将会是毁灭罗马大军的政治领袖,但耶稣却是一个为世人赎罪而受难和死亡的救世主,这和犹太人传统的救世主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4. 出现在早期教会的两种圣礼:圣餐(Communion)和洗礼(baptism),是很不寻常的仪式。首先是圣餐:早期的耶稣追随者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庆祝耶稣精彩的教诲、美善的风采、骄人的成就、光荣的事件,而是一起享用圣餐来纪念耶稣受尽折磨的死亡。这似乎是在庆祝失败,但耶稣追随者知道耶稣之死是救赎世人必经之路,是通过复活为世人战胜死亡,所以他们为此庆祝,因为他们确知耶稣死后复活。其次是洗礼:洗礼也是在庆祝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受洗者浸入水中象征着耶稣的死亡,受洗者从水中出来则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同样是建立于耶稣死后复活这个核心内容。

5. 耶稣死后不久,基督教会便开始出现和迅速扩展,甚至在二十年内传到罗马的凯撒宫(Caesar’s Palace)。基督信仰在当时众多的思想体系中一枝独秀,最终覆盖了整个罗马帝国。

  综合以上三方面(耶稣尸体失踪,耶稣死后显现,间接情况证据)的论据,唯有耶稣的复活能够充分解释所有这些论据,再加上耶稣钉十字架的论据(参阅《耶稣受难节》一文),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作为基督教的核心是稳若磐石的。

No comments:


Lookup a word or passage in the Bible


BibleGate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