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xing our eyes on Jesus, the pioneer and perfecter of faith. For the joy set before him he endured the cross, scorning its shame, and sat down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throne of God.” (Hebrews 12:2)  listen to chapter  (Read by Max McLean. Provided by The Listener's Audio Bible.)

Powered by BibleGateway.com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圣诞节

  今天是圣诞节(Christmas),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

  我们所熟悉的圣诞老人、圣诞贺卡、圣诞礼物、圣诞树、圣诞歌曲,都让圣诞节添上温馨和欢乐的色彩。然而,温馨和欢乐却不是耶稣诞生的时代写照。

  耶稣是犹太人,而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长期流浪、苦难战争、倍受迫害的历史:亚伯拉罕(Abraham)迁徙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雅各(Jacob)逃难、约瑟(Joseph)被卖到埃及、摩西(Moses)率领犹太人出埃及、飘泊旷野40年、约书亚(Joshua)率领犹太人征服迦南、进入士师时代、扫罗王(King Saul)成为第一个以色列国王、大卫王(King David)统一以色列各部族、所罗门王(King Solomon)统治下的以色列王国黄金时代、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王国分裂、先后被巴比伦(Babylon)、波斯(Persia,即现在的伊朗)、希腊(Greece)、罗马(Rome)统治。

  耶稣出生的年代,正是在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 Caesar)的统治下。当时的犹太地区是由奥古斯都委派的希律王(King Herod)来管辖的,而希律是出了名的专横残暴、滥杀无辜。

  耶稣即将出生之际,奥古斯都为了征兵服役和征收税款而下令进行人口普查,所有人民必须回到出生地登记。犹太人虽然不必服兵役,却不能避免交税。

  耶稣的父母约瑟(Joseph)和玛利亚(Mary)都是大卫的后代,所以必须从拿撒勒(Nazareth)赶到伯利恒(Bethlehem)登记。然而,路上的旅馆已经住满客人,他们只好在马廊过夜。那时候,玛利亚刚好临盆生下耶稣,可是没地方安置,只好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Manger)里(《新约圣经•路加福音》2:4-7)。

  其实马槽是一个石槽,用来装饲料给家畜食用。11月中,我一家人去以色列旅行时,在米吉多(Meggido,即《新约圣经•启示录》16:16所说的哈米吉多顿Armaggedon)就看到了这样一个马槽:


  这可不是舒适的婴儿床啊!耶稣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中诞生的!

  耶稣的诞生环境是一个记号(sign)。《新约圣经•路加福音》2:12记述了天使对牧羊人透露耶稣诞生的讯息:“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中,那就是记号了。”这是什么记号呢?

  我在以色列也去了耶路撒冷(Jerusalem)一个叫“园墓”(Garden Tomb)的地方,那是耶稣空墓的所在地。你会发现摆放耶稣尸体的地方,就像是一个石槽:

栏杆里左边的凹槽就是摆放耶稣尸体的地方

  原来耶稣的出世,就已经预示了有一天他的尸体会用细麻布包裹,安放在石头凿出来的坟墓里(《新约圣经•马可福音》15:46)。也就是说,耶稣的诞生是为了死亡(born to die)啊!

  还有,耶稣诞生后被放在马槽中,也预示了他的身体将成为饲料。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把饼擘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新约圣经•路加福音》22:19)这就是后世圣餐(Holy Communion)中吃圣饼的由来。

  但什么是耶稣的身体呢?《新约圣经•约翰福音》1:14说:“道成了肉身”(Word became flesh)。耶稣的身体就是“道”,就是神的话语,而神的话语是要通过《圣经》这本书去领略和体会的。所以,耶稣之成为饲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细心咀嚼《圣经》,从中去领略和体会神的话语。这是不是现在所谓的“啃书本”呢?一笑。

  所以在圣诞节互相祝贺、互赠礼物之余,我们还要体会圣诞节的意义:上帝是如此的爱世人,甚至让祂的独生子降生为人,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以耶稣之死来为世人赎罪!这正是上帝的博爱!

Sunday, March 23, 2008

复活节

  今天是复活节(Easter),是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节日,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和死后第三天复活是基督教的两大核心内容。如果说,耶稣的死亡展示了他的人性,是他为世人赎罪而承受的惩罚;那么,耶稣的复活则是展示了祂的神性,是祂征服了原罪和死亡的佐证。

  《耶稣受难节》一文所介绍Lee Strobel的“The Case for Christ”那本书,从三方面的论据探讨了耶稣的复活:耶稣尸体失踪,耶稣死后显现,间接情况证据。

  在“The Case for Christ”这本书的第12章“The Evidence of the Missing Body”中,Lee Strobel与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William Lane Craig探讨了“耶稣尸体失踪”课题:

1. 最早记录耶稣被埋葬这件事的文件是一份教会的信经(creed,基督教信仰的正式叙述),保罗(Paul)在《圣经·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15:3-7所传的就是这份信经,内容提到耶稣为世人赎罪而死、死后被埋葬、第三天复活、显给矶法(Cephas,即彼得Peter,矶法是彼得的亚拉姆语Aramaic名字)看、显给十二使徒看、显给五百多名弟兄看、显给雅各(James)看、显给众门徒看。历史学者鉴定这份信经的内容是在耶稣死后二至五年内定稿的,而这内容(耶稣的死亡、埋葬、复活、显现)在基督教的传道历史上是一直保持一致的。从历史学者的专业角度而言,神话(myth)或传奇(legend)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形成的,不会在这么短的几年时间内定型的。

2. 耶稣死在十字架后,亚利马太的约瑟(Joseph of Arimathea)向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尸体。得到彼拉多的允准后,约瑟就领取了耶稣的尸体,用干净的细麻布裹好,然后安葬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再用大石头把墓门封死(《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7:57-60)。问题是,约瑟是犹太公会(Sanhedrin,犹太人的最高宗教法庭)的成员之一,而耶稣被审判时,正是犹太公会表决判耶稣死罪的,约瑟出面领取及埋葬耶稣,不是难以置信吗?但约瑟并没有附从犹太公会的表决(《圣经·新约全书·路加福音》23:51);他虽是犹太公会的成员,却暗地里是耶稣的门徒(《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19:38);他需要提起勇气去见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尸体的(《圣经·新约全书·马可福音》15:43);更何况早期的基督徒对促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犹太公会成员是很愤怒和反感的,四福音作者是不大可能捏造出约瑟那种人物来埋葬耶稣的;所以新约学者都一致认定四福音所描述的耶稣被埋葬的事件是基本可靠的。

3. 埋葬耶稣的坟墓门前有一条倾斜的凹槽,墓门就在凹槽的低处,挡住墓门的大石头就是从这凹槽滚下去的。把大石头滚下凹槽是轻而易举,但是要把大石头推滚上凹槽的高处就需要好几个人。坟墓里面就只有耶稣的尸体,就算我们姑且假定耶稣还活着(这是不可能的假设,参阅《耶稣受难节》一文),以他受尽折磨后虚弱的体质,也不可能单独一个人从内往外把大石头推开的。

4. 耶稣的坟墓是有罗马士兵看守着的(《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7:66),要从坟墓外把大石头推开并偷走耶稣的尸体,是需要避开士兵的监视下进行的。犹太人声称是门徒趁看守坟墓的罗马士兵在晚上睡觉时偷走耶稣的尸体,这就确定了耶稣的坟墓的确是有士兵看守着的。但这个说法十分牵强,罗马士兵的任务是看守坟墓,以当时的严刑峻法来说,出差错是要被处死的,所以罗马士兵一定会提高警觉,晚上会安排轮流看守。就算是晚上负责看守的士兵真的睡着了,推开大石头偷走耶稣的尸体这么大的动作,难以想象能在不惊动士兵下进行啊。相比之下,犹太祭司长和长老用钱贿赂看守坟墓的罗马士兵做假供词(《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8:11-15),是更有可能的。

5. 在四福音中,发现耶稣尸体失踪的描述有一些分歧之处,比如发现空墓的妇女名字、发现空墓的时间、发现空墓时大石头的位置、天使的数目、发现空墓后妇女的反应等,但这些分歧都是历史学者所谓的次要细节,而且这些分歧也还可以解释的,更关键的是整个发现空墓事件的核心内容还是一致的。反过来看,如果四福音连次要细节都完全相同的话,那就难免有剽窃的嫌疑了。

6. 有人质疑目击证人的可靠性,因为她们都是耶稣的亲友。但要知道妇女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是处于非常低下的社会阶层,妇女的证词被视为没有价值,犹太法庭根本不接受妇女为法律证人的,这又显示了四福音作者是忠实地记录了发现空墓的事件,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第13章“The Evidence of Appearances”记录了Lee Strobel与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Gary Habermas对“耶稣死后显现”课题作了探讨:

1. 《圣经·新约全书》中有多处关于死后复活的耶稣显现在不同人面前的描述:
a. 在坟墓旁显现在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面前(《约翰福音》20:10-18)
b. 在坟墓旁显现在其他妇女们面前(《马太福音》28:8-10)
c. 在前往以马忤斯(Emmaus)的路上显现在革流巴(Cleopas)和另一门徒面前(《路加福音》24:13-32)
d. 显现在十一个使徒和其他门徒面前(《路加福音》24:33-49)
e. 显现在十个使徒和其他门徒面前(《约翰福音》20:19-23)
f. 显现在多马(Thomas)和其他门徒面前(《约翰福音》20:26-30)
g. 在提比哩亚海边(Sea of Tiberias)显现在七个使徒面前(《约翰福音》21:1-14)
h. 在加利利(Galilee)的山上显现在十一个使徒面前(《马太福音》28:16-20)
i. 分别显现在彼得、十二使徒看、五百多名弟兄、雅各、众门徒、保罗面前(《哥林多前书》15:3-8)

2. 学者们充分地分析以上耶稣显现的事迹,其中有不少记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耶稣死后几年间,这排除了这些事迹是后人加入的传奇故事的可能性。《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中随处可见到使徒如保罗、彼得等提到耶稣的显现,耶稣的复活从一开始就是早期教会传道的中心内容。

  第14章“Th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Lee Strobel访问美国哲学家、神学家Dr. J. P. Moreland,通过“间接情况证据”进一步论证耶稣的复活:

1. 当耶稣死在十字架时,他的门徒们是四散离开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如果真是神之子的话,就不应该会死。然而,在短时间内,我们看到他们丢弃自己的职业,重新聚在一起,宣扬耶稣是神派遣来人间的救世主,宣称他们亲眼见到死后复活的耶稣,他们愿意将余生用于传道,不计回报,不辞劳苦,吃不好睡不好,受尽讥笑、殴打、监禁之苦,甚至有许多门徒到最后被残酷地处死。这些门徒为什么愿意以身殉道呢?如果他们不是真的亲眼见到死后复活的耶稣,和祂交谈,和祂共餐,如果他们不是绝对肯定自己的信仰,他们是不会愿意为了宣扬耶稣的复活而承受艰苦和死亡的。

2. 在耶稣上十字架之前,有一些死硬派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但他们在耶稣死后却转而接受基督的信仰。一位死硬派是耶稣的兄弟雅各:耶稣在家乡讲道时,他的家人(包括雅各)都不相信他而厌弃他(《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13:54-57),这在当时犹太教传统来说,拉比(rabbi,犹太教师)不被家人接受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第一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告诉我们,后来雅各成为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最后因信耶稣而被扔石头致死。另一位死硬派是大数的扫罗(Saul of Tarsus):身为法利赛人(Pharisee),扫罗非常憎恨任何破坏犹太传统的人,他视基督徒所宣扬的是违背犹太传统的异端,因此极力迫害基督徒(《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8:1-3)。但扫罗突然间不再残害基督徒,反而加入基督传道的行列,成为使徒保罗,这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耶稣显灵的异象,并得到指示要他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9:1-18),保罗最后也是殉道而死。

3. 犹太传统社会规范对犹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们相信这是神的旨意,如果不遵守的话,死后灵魂将会被打入地狱。这些社会规范是世代相传的,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些规范,每个星期的安息日都会在犹太教堂进行传统仪式。但在耶稣上十字架的五个星期后,超过一万个犹太人却追随耶稣的教诲,宣称新的基督教信仰,甚至是放弃或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规范,这些改变可不是小调整,而是巨大的改变,犹如一场社会地震:
a. 从亚伯拉罕(Abraham)和摩西(Moses)以来,犹太人每年都会献上动物作为赎罪的祭品,但在耶稣死后不久,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不再献祭了。
b. 犹太人强调服从上帝通过摩西所颁下的律法,但在耶稣死后不久,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开始说遵从摩西律法并不一定就会成为社区里的高贵成员。
c. 犹太人一丝不苟地遵守安息日(星期六)的规范,就是只能进行与宗教相关的事,而不能工作,但在耶稣死后不久,这个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传统却改变了,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把礼拜改在星期日进行,以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
d. 犹太人相信只有一个神,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与犹太人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犹太人会把耶稣同时是神和人的说法当成是异端邪说,然而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却在基督教的第一个十年崇拜耶稣为神。
e. 犹太人传统是相信他们的救世主将会是毁灭罗马大军的政治领袖,但耶稣却是一个为世人赎罪而受难和死亡的救世主,这和犹太人传统的救世主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4. 出现在早期教会的两种圣礼:圣餐(Communion)和洗礼(baptism),是很不寻常的仪式。首先是圣餐:早期的耶稣追随者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庆祝耶稣精彩的教诲、美善的风采、骄人的成就、光荣的事件,而是一起享用圣餐来纪念耶稣受尽折磨的死亡。这似乎是在庆祝失败,但耶稣追随者知道耶稣之死是救赎世人必经之路,是通过复活为世人战胜死亡,所以他们为此庆祝,因为他们确知耶稣死后复活。其次是洗礼:洗礼也是在庆祝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受洗者浸入水中象征着耶稣的死亡,受洗者从水中出来则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同样是建立于耶稣死后复活这个核心内容。

5. 耶稣死后不久,基督教会便开始出现和迅速扩展,甚至在二十年内传到罗马的凯撒宫(Caesar’s Palace)。基督信仰在当时众多的思想体系中一枝独秀,最终覆盖了整个罗马帝国。

  综合以上三方面(耶稣尸体失踪,耶稣死后显现,间接情况证据)的论据,唯有耶稣的复活能够充分解释所有这些论据,再加上耶稣钉十字架的论据(参阅《耶稣受难节》一文),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作为基督教的核心是稳若磐石的。

Friday, March 21, 2008

耶稣受难节

  今天是耶稣受难节(Good Friday),是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和死亡的节日。

  我发表在Life Study Blog的两篇文章(《内心有主 生命有向》和《事上磨练 心中体会》)中,都提到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耶稣受难记》这部电影,正是描绘了耶稣生命的最后十二小时:在客西马尼(Gethsemane)被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以三十银币出卖;被大祭司该亚法(Caiaphas, the high priest)和巡抚彼拉多(Pontius Pilate, the governor)陆续审讯定罪;被罗马士兵残酷的鞭打至体无完肤;背着十字架出城游行示众,一路步伐艰难地走到各各他(Golgotha);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在网上找到一份关于这部电影的指南,对电影的情节大纲和相关的《圣经》章句做了相当详尽的描述和解释:http://www.godandscience.org/doctrine/passionquestions.html

  《耶稣受难记》的画面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尤其是耶稣被罗马士兵毒打和被钉在十字架的两段过程,电影把《圣经》中的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画面,让我犹如身临其境:鞭子一下一下的抽,皮开肉绽,血肉横飞;长钉一锤一锤的敲,穿透手足,撕心裂肺。耶稣为了完成为世人赎罪的使命,承受如此难以想象的肉体折磨,我能不流泪吗?我能不感动吗?

  电影带给我的是感官上的震撼,而我最近几个月阅读的其中一本书(Lee Strobel “The Case for Christ”),进一步加深了我在理性上的认知和震撼。

  首先介绍作者:Lee Strobel拥有新闻学学士学位和法律学硕士学位,曾经是《芝加哥论坛报》(The Chicago Tribune)的一名得奖新闻工作者。

  Lee Strobel和他的妻子Leslie原本都是无神论者(Atheist),一直到1979年秋天,Leslie宣布她已经成为基督徒了。Lee听到这个消息时十分震惊,他很担心自己的妻子将不再是当初所认识的那个充满乐趣(fun)、无忧无虑(carefree)、敢于冒险(risk-taking)的人,她将会变成另一人,一个自己不能接受的人。

  Lee也很担心Leslie会尝试说服他、甚至逼他成为基督徒,所以他开始时对基督教是采取一种怀疑和抗拒的态度。但Lee发现Leslie的个性渐渐起了根本的变化,她更贴心、更正直、更自信、更喜乐了。

  Lee对发生在Leslie身上的正面变化感到惊讶和好奇,这促使他踏上了探讨基督教之旅。Lee以他身为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寻根究底的精神,和他从法律学训练出来的严密思考与论证的态度,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访问13位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收集了这些专家学者所提供的论据,最后得到结论:“耶稣是神之子”,也因此Lee成为了基督徒。

  这段探讨基督教之旅就记录在Lee Strobel的“The Case for Christ”这本书,他的另外两本书“The Case for Faith”和“The Case for a Creator”,也是以同样的访问专家学者收集论据的方式,分别对“信仰”和“造物主”两个课题作出探讨。

  在“The Case for Christ”这本书的第11章“The Medical Evidence”中,Lee Strobel访问美国医学专家Dr. Alexander Metherell,以现代医学知识探讨耶稣生命的最后十二小时的身体状况:

1.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后,前往客西马尼的一个花园祷告,由于预知死期将近,精神悲痛,竟然流出血汗(参阅《圣经·新约全书·路加福音》22:44)。这在医学上是一种虽罕见但可发生的症状,称为hematidrosis,是由于承受高度心理压力而引起的,而且会有使到皮肤非常敏感的作用。敏感的皮肤被鞭打,耶稣所承受的痛楚是难以想象的。

2. 罗马士兵毒打耶稣的鞭子,是用皮革皮带结辫而成的,末端还编织有金属球和尖锐的骨头。耶稣被这鞭子抽打,马上皮开肉绽,血肉横飞,大量失血,承受极大的痛楚,并进入医学上所谓的hypovolemic shock的症状。这会起四个作用:心跳加速以推动稀少的血液流动,血压降低造成昏晕或昏倒,肾脏停止生产尿液以保存体内的水份,人渴望喝水以补充失去的血液。耶稣在十字架上就曾申诉口渴(参阅《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19:28),符合了以上所描述的症状。

3. 把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是五至七寸的铁钉,两支铁钉各穿过左右手手掌下约一寸的手腕部位(并非一般画面所展示的手掌心部位),另外一支铁钉则穿过双脚相叠的脚背部位,这些铁钉会把耶稣手脚的神经压碎或切断,造成极大的痛楚。我们的手肘不小心撞到硬物时,有时会有火热、刺痛、酸麻的感觉,这是撞到ulnar nerve这条神经的缘故。试想象神经被压碎或切断又会是怎么样的痛楚呢?

4. 当耶稣垂悬在直立的十字架上,他的胳膊会被拉长,肩膀会脱臼,胸肌和横膈膜所承受的压力使到胸口处于吸气的状态,必须用脚使力撑起身体才能呼气,然后放松身体吸多一口气。如此每次要呼气都必须用力撑起身体,呼吸渐渐放慢,进入医学上所谓的respiratory acidosis的症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心跳失去正常规律。耶稣最后是精疲力尽,无法撑起身体,终于因窒息及心脏停搏而死。

5. 耶稣死后,罗马士兵为了确保耶稣已死,用枪扎入耶稣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参阅《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19:34)。这是由于持久的急速心跳造成心力衰竭,致使心和肺积水,这种症状在医学上分别称为pericardial effusion和pleural effusion。罗马士兵的枪扎穿了耶稣的心和肺,所以除了血之外,还有水流出来。

6. 经历了鞭打、钉十字架、枪扎的残酷折磨,世上不可能有人还能生存下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结论。

  如果想了解多一点以上所述关于耶稣之死的医学知识,可以参阅一篇刊登于美国医疗协会学报(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论文“关于耶稣基督之死”(W.D. Edwards, W.J. Gabel, and F.E. Hosmer “On the Physical Death of Jesus Christ”, http://www.godandscience.org/apologetics/deathjesus.pdf)。

Thursday, March 13, 2008

开场白

  几天前我创建了Life Study Bible博客,仍然是Life Study Blog的支流,延续着“终身学习生命学问”的宗旨,只是把生命学问的范围集中于基督教的经文《圣经》上。

  博客的中文名为“生命圣经”,表明我不单只是把《圣经》当成一门知识,还期望从上帝的话语、耶稣的教诲和圣灵的指引中得到启示,让自己在生命中感受和体会神的旨意,指引我的生命在圣灵之路上迈进。

  除了另外说明的内容之外,本博客的所有文章都以“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通用”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发表。

  是为开场白。

Lookup a word or passage in the Bible


BibleGateway.com